- 【發行人的話】- 從冰雪國度帶回來的體悟。廖修毅。
- 校外教學vs移地學習 — 拜訪神秘國度「俄羅斯」。王貞勻。
- 學習,不只是學會——更是一次次鼓起勇氣的練習。吳育慈。
- 從冰雪國度帶回來的體悟
9月21日,當飛機降落桃園,一踏出機艙門,那股帶著海洋氣息的溫暖、黏膩的濕熱空氣瞬間將我團團包圍,與俄羅斯那乾燥、清冽,甚至帶著寒意的空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身體的記憶是誠實的,它瞬間將我拉回了熟悉的土地,也同時標誌著這趟長達兩週的莫斯科與聖彼得堡文化交流移地教學,正式劃下了句點。
然而,真正難以消散的,不是身上的疲憊,而是這段旅程在我們心靈與知識版圖上留下的刻痕。 選擇一件不容易的事:將名詞化為動詞 從一開始決定進行這場交流,我們就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行前繁瑣的細節,到遠渡重洋的不確定性,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正如Anna校長所言,她習慣「不預設困難」,而我們也堅信,唯有選擇去做「不容易」的事情,才能真正通往想像中的道路。
在俄羅斯,我們一起用雙腳丈量土地,用身體去感受歷史與自然。從最初只存在於地理課本上的「波羅的海」,到真實走進教堂的「金碧輝煌」與貴族廢棄莊園的「荒廢寂寥」,書本上的「名詞」終於被轉換成了真實生活中的「動詞」:是親身經歷、親眼見證,是將知識融入生命的過程。
獨立三部曲:在真實生活中定義自我 這趟旅程,是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哲學的極致實踐,孩子們在多層次的挑戰中,真正走向了「經濟、社會與智力獨立」: 1. 經濟獨立:從服務中建立價值 「民以食為天」,最真實的勞動,從來不是教室裡的模擬。當孩子們在陌生的廚房裡,從預算掌控、採買,到完成一桌有「台灣味」的蛋餅、滷肉飯,並看著俄羅斯朋友們「滿足的表情」時,他們所獲得的成就感,遠超任何分數。他們不僅學會了技能,更體會到「為他人服務」所產生的實際價值,這才是經濟獨立背後真正的人格養成。
2. 社會獨立:國民外交的實境課 孩子們進入當地接待家庭,是這趟旅程最關鍵的社會實踐。在沒有網路、沒有既定行程的私密空間裡,他們必須克服語言障礙,主動建立關係、溝通需求,並適應全新的生活模式。當一位當地婦人因為我們孩子「氣質不太一樣」而好奇詢問時,我知道,孩子們正以最真實、最友善的姿態,進行一場深刻的「國民外交」,打破了彼此的刻板印象,重新為這個「灰色」的國度染上屬於他們自己的「彩色」。
3. 智力獨立:思辨世界,探尋真理 從動物學博物館的「演化」,到袖珍博物館的「比例與視角」;從討論「俄羅斯的政治型態到底怎麼做最好」,到最後在臥舖火車上與陌生人共處一室,所有的經歷都在挑戰孩子們的既有認知。 特別是最後的Cave Seltso洞穴探險,那不僅是地理課的延伸,更是對心理獨立的考驗。在黑暗、潮濕、未知的環境中,孩子們必須放下對舒適的依賴,學會與團隊協作、在壓力下做出判斷。這與他們在攝氏15度的水塘中鼓起勇氣跳水一樣,都是在告訴他們:生命中的成長,總是在踏出安全區、面對未知的那一刻發生。
結語:帶回來的,不是戰利品,是責任 兩週的旅程已然結束。我們帶回來的,不是紀念品,而是一群更加勇敢、更懂得與世界相處的孩子。他們不再將俄羅斯視為教科書上的符號,而是充滿熱情、真實、複雜且豐富的生命場域。 教育從來不是追求單一的標準答案,如同我們與Anna校長討論的政治哲學一樣,「只要對學生有幫助的就是好方法」。最終,我們希望培養出的,是能夠跳脫單一價值觀、有思辨能力、敢於冒險,並願意將所學貢獻於社會的獨立人格。 此刻,在台灣的暖濕空氣中,我們深知,這趟旅程帶來的勇氣和連結不會消退。當孩子們在真實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座標,他們才能真正成為那個肩負著對未來與和平責任的「世界公民」。 |
「校外教學」在我的印象裡就是離開校園,去參觀博物館、歷史或自然園區,通常是利用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然而現在對於參訪過的地點與當時發生的事件我幾乎都不記得了! 自從在一心書苑開始參與「移地學習」,我發現這項活動和校外教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相差甚遠。我認為關鍵點主要在於活動目的、時間安排與內容規劃,這裡的移地學習是以蒙特梭利教育的一些核心精神來安排,希望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接觸真實的社會、協同合作、文化交流、拓展視野、塑造自我價值等等。 不同於傳統學校的校外教學,只是跟隨學校的行程安排走,不需要自主思考規劃、解決途中遇到的問題,更可能無法抱持熱情參與。一心書苑的移地學習是從出發前師生就會共同討論,讓學生能夠與活動產生連結,促使學生有更高的參與意願。另外在規劃活動內容時,也會緊扣著核心目標,簡單來說就是希望透過移地學習讓孩子與真實世界連結、有機會接收到異文化,並增進孩子的個性獨立。 旅行的挑戰 一群人外出和一個人外出實在很不一樣!旅途中孩子要開始學習「為自己負責」,保管個人物品就是練習的開始,如果成人害怕孩子弄丟物品,就經常幫他們保管,孩子就沒有機會可以學會為自己保管物品,也可能不會愛惜物品。這趟旅程中,我們要轉換多種交通工具,時常需要為自己打包行李,可以看見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打包、經常忘記自己的物品位置,以及遺失物品。 另一項挑戰是時間的掌握,團隊出門會需要花時間來找到共同的溝通語言和默契,才有辦法讓行程順利進行,公布集合時間後,大家就要為自己做時間規劃,讓自己能夠準時出席。因為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會影響到整個團隊,這是每一個人對團隊的責任。 提到時間,這次在俄羅斯過海關時讓我很有感觸,不論是入境或出境,兩次總共花費我們約3.5小時的時間,也增加了搭不上下一班飛機的風險。除了安全考量的因素我能夠理解,其餘在機場觀察到的一些狀況讓人感到效率不佳。如果旅途中能夠打開感官去留意,真的可以發現許多值得省思之處。
旅行的自我發現 每當有機會前往「新環境」,總能帶給我不同的刺激與生活靈感,內心總會出現「原來有人這樣生活著!」這次來俄羅斯,我最喜歡的是待在Anna校長的農場學校裡,每天都擁有規律的作息,讓我再次體驗到早睡早起的美好;每天亦有足夠的學習時間與自由時間,獨處和團體相處的時間也很平均。 美麗的事物總會令我駐足,俄羅斯乾冷的天氣灑上陽光,氣候共同孕育土地上的森林、草地、野花、動物,這些都是我在走路時經常留意的風景。尤其是飛到遙遠的國度時,內心總會想一生可能就來一次了,所以會更積極把握當下去感受。 每回完成一趟旅行,內心確實會很澎湃,也會想透過不同的形式來進行分享,想讓一些人和我正在做或是熱愛的事物產生一些共鳴。但旅程中的故事真的很多,許多小事件也都能讓我反思與延伸,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的文章會愈寫愈長,一直無法做結尾的原因吧!我也想對讀者表達感謝,讀者對寫文章的人確實能產生一股推動力,讓寫文章的人有動力繼續寫!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話,讓我很有共鳴:「學習不是為了變聰明、為了正確、為了在考試中考好,而是希望孩子學會在人生中碰到困難時,也有繼續校正錯誤的勇氣。」我想,這不只是修正錯誤的能力,更是坦然面對挫折的勇氣。
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不懂的難題或讓人挫敗的時刻,想退縮或想放棄的心情,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而真正需要培養的,是「能不能再一次鼓起勇氣,繼續前進」的能力。只是,要怎麼重新鼓起勇氣呢?很多時候,孩子在一次失敗後就灰心了,這時候,我們可以做的也許不是急著安慰或提出解法,而是先接住他們的情緒:「我知道你現在覺得很煩、很挫折,因為這真的不容易啊~」讓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被理解的,這往往比「加油你可以的!」來得有力量。 接著,我們可以陪他回頭看看:今天的自己有哪裡比昨天更進步?哪一個小地方是你自己想到辦法的?這些小小的成就與自我覺察,就是讓孩子再次鼓起勇氣的關鍵。每一次「自己做到了」的經驗,都是累積自信的養分。只是這需要我們放慢節奏、放下急著介入的手,讓孩子有機會在繞路和跌倒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方法與能力。
對多數孩子來說,在制式的課表與考試制度下,「學習」常常是因為老師叫他們做,所以必須做的事。他們看不到學習和自己生活之間的關聯,也不明白這些知識對未來有什麼幫助。久而久之,學習就像一場無止盡的任務,超出預期的功課量總是讓人哀號連連,心情瞬間低落。 但學習原本應該是一件有趣的事,不是嗎?這是我在進入職場後最深的感受。工作與生活中,總有不斷需要學習與更新的地方,而每一次因學習而來的新鮮感與成就感,都是人生中快樂的來源。學習是無所不在的,只要你願意觀察,就會發現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像是在前陣子的暑期師培課程中,我再次被提醒:身為教育者,我們需要激發孩子對學習的好奇心與興趣。在設計課程時,我們不斷嘗試各種方法,希望能勾起孩子的學習動機。有時候理想與現實落差很大,課堂反應不如預期,但這些試錯的過程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時刻,因為在某個當下,我們可能真的就為孩子種下了一顆會發芽的種子。 這一路上,也提醒自己:要放慢腳步、觀察孩子,不急著介入、不急著給答案。有時候我們的大人焦慮會先衝出來、急著幫忙,反而錯過了讓孩子「自己想、自己做」的機會。學習是一場關於探索與經驗的旅程,不是尋求正確答案的競賽。我們要能忍住不教太多、不幫太多、不批判太快,而是為孩子創造一個願意探索、敢於試錯的空間。 想要讓孩子從內心喜歡學習,不是靠灌輸,而是讓他們感受到:學習和「我」有關。課程不必華麗,但一定要真實——真實地連結生活,真實地回應他們的好奇。比起標準答案,我們更該好奇孩子的觀點;比起糾正錯誤,我們更要珍惜他願意再試一次的勇氣。 當孩子在學習中體會到「原來我可以做到」,那份來自內在的成就感與快樂,就會成為生命中珍貴的動力,推動他們繼續挑戰、繼續學習、繼續成長。而當孩子問:「我為什麼要學這個?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們不妨這樣說: 人生就像是一場體驗型的 RPG 遊戲。你想當主角,還是劇情裡的 NPC?你願意為自己種下更多快樂的因子,還是活在重複與苦悶中?學習,就是讓你擁有更多選擇權的工具。你可以打造自己的角色設定,挑戰不同的關卡,開啟各種不一樣的故事線。而這一切,從「願意再試一次」開始。 |
-
【讀書會】
這學期的讀書會將自2025.10.07開始,每兩週一次。時間是晚上 8 ~ 9 點。
預定閱讀的書目:- 人的成長,蒙特梭利著。
- 有時候不加油也沒有關係,瑪姬.凡艾可著。
-
【試讀規劃】
如果您對一心書苑的教育有興趣,可以申請到校試讀。
![]() |
![]() |
一心書苑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
email:yixingedu@gmail.com 地點:壯圍國中(263宜蘭縣壯圍鄉富祥路588號) 歡迎加入【一心書苑粉絲專頁】 歡迎加入【一心一心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交流社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