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每天的吃飯其實是我們生存必要的條件之一,這麼重要的事情,當然也就會是我們的課程之一。 在一心書苑,每週會有兩天的中餐必需要自己煮,當初這樣的設定,就是要讓孩子們知道如何料理自己生存的條件。在煮飯的過程中,也會遇到許多不同的狀況,有些甚至是人跟人之間的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我們學習的主軸。 當然,除了做出來的飯菜能不能吃之外,我們更應該要去了解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從食物的來源、食物的營養素、甚至是食物的歷史,都會是我們要學習的項目。 還記得在國外讀書的時候,一段時間,總是會想起媽媽做過的菜,然後約幾個好朋友到唐人街去品嚐我們的家鄉味,打打牙祭。這時候吃飯已經不只是為了生存的目的,而是一種對家的記憶。 我們第一週的自煮過程,按照同學說的,那幾乎是傳說中的【暗黑料理】,但是同學們還是很捧場的一掃而空。之後在我們的食藝課程老師,婷如老師,的指導之下,孩子們漸漸地發現,煮飯做菜還是有一些眉眉角角,其實也就是一些做菜的邏輯,例如爆香的原則、收乾的概念等等,想不到短短的幾週之後,孩子們做菜的節奏也慢慢的掌握了,不再需要兩節課來做菜,在工作分配之後,兩個負責煮飯的同學,也可以盡量讓大家準時開動用餐。 接下來我們要面對的挑戰還很多,但是當孩子慢慢養出面對問題的態度之後,問題或許就不會是問題了。 |
「孩子,能否給我們一些空間?」
我一直記得著我在親師座談會上對留下來等待會議結束的學生們說的一句話。一心書苑第一學期的期初家長座談會,身為導師的我一直在想該如何進行。四個孩子的個性迥異,也代表著來自四個相當不同的家庭,我猜想能夠如此勇敢將孩子交到我們手中的家長想必已經做了許多功課,我們也不必再再強調我們課程對於孩子的好處,那親師座談會上家長需要的是什麼呢? 我想起在種籽實小實習的經驗,發現家長成為孩子與老師最佳的盟友,我也十分同意擁有「自我覺察」的家長必定能夠培養出更有覺察力的孩子,家庭其實才是教育最初的開端,我們如何彼此信任與了解或許才是親師座談會最重要的目的吧! 於是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認識這群家長,用心傾聽並且期待與他們有更深刻的對話。在活動中也刻意將部分的闡述焦點放在「家長」本身,讓家長們意識到他們除了是誰的爸爸、誰的媽媽之外,他們同時也是一個擁有情緒與個性的獨立個體,當我們在努力傾聽孩子的時候,似乎沒有人來聆聽家長,所以才說出「孩子,能否給我們一些空間?」這句話,讓我能夠創造一個家長能夠安心討論、我能專心聆聽的空間。 |
孩子,你 自由了…
每週幾個教學時數,需要錙銖必較嗎?
如果, 我們會覺得3堂/週、4堂/週很有差, 那真的要好好檢視自己的教學信念與思維了。 “孩子需要我們巨細靡遺的把每個細節都帶過一次, 才有機會學會,是嗎?
其實,不是的。
九年前,
109(2)在壯圍國中, 中性練習 文 / 一塊肉小姐的哲學思考花園 圖 / 怡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