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與過去實驗教育的夥伴聊到實驗教育團體對於同學的輔導策略都有一些不太一樣。
教師團隊與外師聚餐,同時練習英文。 因為孩子未來都會需要去面對群眾,初期跟老師多一些的互動,有助於孩子在較高安全感的模式下熟悉跟別人的互動,但是慢慢的這些視野必須拓展到更多、更大的層面,因為孩子總有一天會脫離他熟悉的大人,必須自己去面對不同個體的交流,也會遇到一些不了解自己的人,這時候如果他已經有相當的交朋友經驗,都會讓孩子有信心的繼續前進。 而這些經驗都是建立在現場老師不斷要去經營的友善溝通習慣,帶著同學看到別人的需要、理解別人的感受、知道別人的想法、...,這些練習是每天都需要進行的,甚至比每天讀書還要重要。 在一心,我們就是透過各種課程的設計與活動進行,讓現場的孩子有機會不斷的去練習溝通、說話、表達與爭論,這是生活的一環,也是學習的過程。我們或許沒有一堂【說話課】,但是每天的活動、課程中,都會不斷的出現這些環節,因為這些練習是無所不在的,這應該是一種習慣。 最近教室中常常看到大孩子在指導小孩學習與工作,同學之間的相互教導,甚至是同學缺席時的工作補位,這些都是支持團隊的結果。 還記得在AMI結訓前的一堂課,主要的內容就是談營造一個相互支持的團隊的重要性,課堂中講述的重點在於教師團隊的經營,因為教師的工作與學生互動的情形非常緊密,難免會有情緒的干擾與波動,也因此會有情緒的高低潮,當有老師心情處於低點時,如果夥伴間可以直接補位,那麼現場可以繼續保持一個穩定陪伴的力量。當某老師對某學生比較使不上力時,別的老師如果可以挺身而出,也會降低現場的空轉。 最重要的是,教師團隊是學生社群的示範,當教師團隊可以順利的協同合作,孩子們就會知道該如何跟其他人合作。 |
大海。 (從土耳其飛往巴塞隆納飛機窗外的風景) 從小到大我曾經有幾次內在的自我探問,現在回想起來都是和「制約」有關,而且是關於內在的制約,當時讓我感受最為強烈的是「人際關係」,即便回首我截自目前為止在人際關係上的學分我給自己打了不錯的分數,但每每遇到和家人、朋友、同事或欣賞的對象有所謂過不去的坎時,我都會扣問天空「生命就只是要讓我們經歷這些嗎?」 你曾想過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嗎?生命就僅僅只是每天面對和試圖去處理每一個自己看起來有問題的部分嗎?答案是永遠都處理不完!而且這樣的生命過程豈不是太消耗生命力了,一點也不好玩! 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我開始敬佩自己走過了一段很敏感、很在乎他人眼光、很在乎社會價值、很完美主義、很不活在當下的「過去的我」。當我年紀還小,我不知道我可以向誰傾訴我內在的困惑?對生命的不解。我只知道家裡有供奉神明,所以我嘗試向祂袒露真心,然後我持續這麼做,每當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就請求祂讓我心安。從那時候起我發現自己相信有一股力量是主宰生命的本質,所有根本的問題都會從那裡被解決。 我對宗教信仰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願意探索才有機會尋覓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在我大學畢業那年,我受國中老師邀請參加一門靜心課程,我的開放心態使我很順利地習得這項靜心技巧,在第一堂課,老師問我「你渴望什麼?」我說「自由!」這兩個字不用通過思考從我的嘴巴裡流動出來。
像光一樣自由。 (地點:Olivella, Barcelona, 西班牙) 當下的我不自由嗎?我有發表言論的自由、選擇自己職業的自由、移動到任何地方的自由......,那是什麼讓我感到不自由?我從第一堂課得到了我從沒聽過的解答,原來我22歲以前的人生都活在頭腦的掌控之中,我成了頭腦的僕人,我每分每秒相信頭腦告訴我的想法,然後無意識地將這些排山到海的想法成為自我認同。當我以為我很自由地為自己做選擇,便會有聲音告訴我「這樣做好嗎?」當我聽從他人的建議去行動,便會有聲音告訴我「這是你想要的嗎?」讓我感受到不論做什麼決定都有哪裡出錯! 當我一次又一次地認同頭腦裡的聲音,我獲得了什麼?我獲得了「恐懼」。我不敢為自己做決定,因為我害怕我的決定會引來更多聲音去評論它,我對這些聲音感到無所適從。此刻,我深深感謝自己的敞開,令我發現一個我從未發覺的真理,原來我不是我的頭腦,原來我可以不用讓生命僅活在頭腦的制約裡,不過我對自己能否執行這項偉大的內在工程感到有些信心不足。 就這樣來到我學習這項靜心技巧的第五年,過去五年裡,我覺得這項工具不錯,當我面臨思想風暴或生活中的不順遂,我就會投入練習,過程中的幾次練習都對我有所幫助,讓我可以「暫時感覺」到內在的平靜。然而當我自認為不需要時,我便自願地繼續成為頭腦的僕人,如此來來回回的無限循環,是在消磨自己對這項靜心練習的信心。促使我更有意願地重拾靜心練習,是在我從事實驗教育工作以後,我想不到也不相信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解決內在的根本問題,原來這攸關於我的渴望是什麼?我的渴望有多大?以及我願意為了這項渴望付出多少?100%和99.9%的意願差別很大嗎?答案是嘗試了才知道! |
蒙特梭利博士針對兒童(小學生)的教育內容,她說,要配合這個階段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只有提供整個宇宙的知識才可以充分的滿足他們的需求。 這跟許多現階段優游於小學實驗教育的家長似乎有不一樣的期待,這個階段的許多家長都以為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從過去的痛苦學習中解放出來,取而代之的就是好好地玩、輕鬆的學習,所以他們會希望所處的實驗教育環境,不要給予太高的學習壓力,不要考試、不要作業,這些都應該是國中以後再說。 但是這卻是與人類的學習發展背道而馳,蒙特梭利博士根據他多年的教學現場觀察,兒童階段是學習最穩定的階段、是發展獨立思考的階段、是過度到抽象思維的階段、更是對世界種種充滿好奇的階段。如果我們的環境可以不斷的提供孩子探索世界的工具與材料,孩子一定會喜歡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中。 我記得我在小四的時候,我的父親買了一套十本的【十萬個為什麼?】,在那個民國50年代,書籍印刷的其實並不精美,但是那套書幾乎被我翻爛了,我每天都可以沉浸在其中,翻閱、思考,甚至許多書中的內容,到四十多年後的現在,我還是依然歷歷在目。 在兒童教育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扼殺學生的好奇心,然後提供以整個宇宙為基礎的範圍與知識項目,讓孩子可以在其中找到各種學習的動機與探究的樂趣。其次就是要隨時觀察孩子的學習樣態,隨時協助孩子持續可以有更有趣的項目讓他可以繼續鑽研、學習。,另外也要觀注孩子之間的相處,避免孩子互動過程中,因為過度在意公平正義,或是對別人的不尊重,而形成微霸凌或是微歧視現象,導致孩子的學習樂趣被中斷。最後就是老師不要妨礙學子思考的過程,也就是不要輕易的提供答案,要讓孩子有機會思考與討論,這些就會刺激孩子持續學習的樂趣。 如果說還有一個重點提醒,那就是不要給兒童手機,因為目前手機的設計,就是要很快的吸引住使用者的目光,兒童這個階段還在發展身體與腦袋的協調性,他們需要的是實體操作,透過這些操作可以讓他們更加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與大腦,手機會剝奪孩子這方面的學習。因此,這個階段最好不要提供孩子手機,尤其是隨身可得的手機。 |
首先感謝學生家長的分享,讓許久沒坐在電影院看紀錄片的我可以透過特映會享受兩個小時的電影院時光。 在觀賞這部紀錄片時我完全不會感到疲乏,因為有好幾個面向呼應到我最近的經驗,上個月當我踏出台灣的土地向外走,我發現外面的世界好吸引我,令我頓時拋開台灣這座島嶼所擁有的,我對傳統民俗技藝與文化一直頗感興趣,但是沒機會深入了解,或也可以說還有太多我想探索的。回想在台南念大學的那段時光,我確實有幾次機會接觸到台灣傳統技藝與老職人,他們當時給我的印象就很能代表「台灣的底蘊」,純樸、真摯、熱切、堅持、細膩......。 電影中主角陳明章提到幾句他面對音樂的態度打中了我的心,他說「就算當乞丐他也要做音樂」,「音樂是他的人生」。當大家都在流行聽西洋音樂時,他看見民謠樂曲的價值與魅力,他說這是「台灣的根」;他勇敢追求自己熱愛的音樂,一路開心地玩,努力爭取每次學習的機會,如同我現在正展開對旅行的渴望,對大眾分享旅程的熱情,在夢想這條路上最棒的是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 在片中聽聞幾首好聽的台語歌,和大家分享其中一首我喜歡的《台灣的囡仔歌Taiwan children's songs》- 伊是咱的寶貝 She's Our Darling。 紀錄片:《撼山河 撼向世界》林正盛╳陳明章 |
- 【期末呈現】
本學期期末呈現暨畢業典禮,定在2024年6月21日晚上18:30開始,歡迎好朋友先把時間空下來,一起來欣賞孩子的成長。 - 【招生說明】
目前一心書苑預定招收小一到高三的學生,如果您對於一心的教學有興趣,歡迎隨時聯繫我們,並蒞臨參觀校園,以了解我們的教學理念與執行方式。
一心書苑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 email:yixingedu@gmail.com 地點:壯圍國中(263宜蘭縣壯圍鄉富祥路588號) 招生持續進行中!!歡迎報名試讀、共讀,請填寫申請單。 歡迎加入【一心書苑粉絲專頁】 |